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







還在用古老又費時的家電嗎?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已經不像過去一樣,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只要有單一的功能就能滿足所有需求,而是要有更多更方便的功能,


才能讓居家生活更方便,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來看看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


現在市面上有哪些家電產品,是酷炫又好用的呢?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是現在的科技趨勢!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在這方面就具有優勢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









商品網址:















































商品訊息功能:



#NEWS_CONTENT_2#

商品訊息描述: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



"曲目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音 50CD

限量版

L'OISEAU-LYRE: Classical & Romantic

演出者 眾多藝人

Various Artists

本集精介 「天堂鳥」唱片為DECCA唱片公司旗下的品牌之一,1932年於巴黎成立,當初為一個出版公司,名為「Editions de L’Oiseau-Lyre」,其唱片部門於1970年被DECCA收購。1973年,由霍格伍德指揮古樂學會樂團錄製了阿任(Arne)的八首序曲,開啟了往後名為「選集」(Florilegium)的一系列精彩錄音。

當年的「天堂鳥」唱片製作了許多高水準的古樂作品,成為古典樂壇之清流,同時亦以精緻高雅的風格名聞於世。不僅曲目精采、演出考究,錄音亦秉持DECCA一貫細膩、透明的高超質感,絕對值得樂迷有計劃地收藏。旗下音樂家包括: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指揮古樂學會樂團、皮凱特(Philip Pickett)指揮新倫敦合奏團、賀賽(Christophe Rousset)指揮泰隆抒情巴洛克管弦樂團,以及聲樂家科克比(Emma Kirkby)、鮑曼(James Bowman)、奧潔(Arleen Auger)、邦妮(Barbara Bonney)等實力堅強的名家,令古代音樂、巴洛克音樂,及至古典時期,甚至是浪漫時期的作品,都能一一重現其精彩原貌。

這套專輯選錄天堂鳥公司歷年來豐富的古樂典藏,50張CD一舉將最精彩的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音全數收錄,包括史塔密茲、鮑凱利尼、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胡麥爾、蕭邦、舒伯特、孟德爾頌、韋伯、舒曼、葛令卡與李斯特等人之管弦樂曲、聲樂曲、室內樂與鋼琴獨奏曲等。參與演奏的音樂家則除了有上段所述之指揮與樂團,另還有鋼琴家席夫、埃斯特哈齊弦樂四重奏、「詩樂能人」古樂團(Les Talens Lyriques)等等。

專輯為低價版,限量發行,精緻的包裝內含3000字的樂曲解說,由Lindsay Kemp編撰。其中包含了數份首度國際發行CD的錄音:由賓斯(Malcolm Binns)演奏,史上首次以古鋼琴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留聲機雜誌曾譽為:「優秀的錄音專輯,最活生生且最佳的音樂歷史」。另外還有男高音馬丁?席爾(Martyn Hill)演唱,霍格伍德鋼琴伴奏之貝多芬與韋伯歌曲、音樂盛會樂團(The Music Party)演奏之莫札特小夜曲K525與375,以及克羅瑪(Krommer)、克魯索(Crussel)、韋伯、舒曼、葛令卡之管弦樂作品,還有賓斯以古鋼琴演奏之海頓、蕭邦、李斯特鋼琴作品等。

Tracklisting CD 1 – Stamitz: Three Symphonies; Clarinet Concerto

CD 2 – Boccherini: Symphonies

CD 3 – Haydn: Cello Concertos

CD 4 – Haydn: Symphonies Nos. 96 & 94

CD 5 – Haydn: Symphonies Nos. 100 & 104

CD 6 – Haydn: Arianna a Naxos; Berenice

CD 7 – Haydn: Masses

CD 8-9 – Haydn: The Creation

CD 10-11 – Haydn: Orfeo ed Eurydice

CD 12 – Mozart: Piano Sonatas Nos. 16 & 17 etc.

CD 13 – Mozart: Clarinet & Horn Quintets; Oboe Quartet

CD 14* – Mozart: Serenades K375 and K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CD 15* – Mozart: String Quintets 2 & 3

CD 16 – Mozart: Serenade for 13 Winds K. 361

CD 17 – Mozart: Symphony no. 29, Symphony in F K.19a, Divertimento K.136

CD 18 Mozart: Symphonies Nos. 31 & 40

CD 19 Mozart: Flute & Harp Concerto; Bassoon Concerto

CD 20 – Mozart: Horn Concertos

CD 21 – Mozart: Piano Concertos K.453 and K.466

CD 22 – Mozart: Mass in C Minor; Coronation Mass

CD 23-25 Mozart: Così fan tutte

CD 26* – Beethoven: Songs

CD 27-36* –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Nos. 1 -32

CD37 – Beethoven: Piano & Wind Quintets; Mozart: Quintet K.452

CD 38 – Beethoven: Septet; Weber: Clarinet Quintet

CD 39 –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Eroica”

CD 40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Choral”

CD 41 – Hummel: Piano Sonatas; Haydn*: Andante con Variazioni; Chopin*: Barcarolle

CD 42 – Hummel, Crussell* & Krommer* Clarinet Quartets

CD 43 – Schubert: 3 Violin Sonatas

CD 44 – Schubert & Mendelssohn Violin Sonatas

CD 45 – Schubert: Piano Quintet – “Trout”; 7 Lieder

CD 46 – Schubert: Octet

CD 47 – Mendelssohn: Cello Sonatas

CD 48* – Weber: Songs

CD 49* – Trios by Weber, Schumann & Glinka

CD 50* – Liszt Piano Works

*First international Decca CD release

"















商品訊息簡述:

品牌DECCA福茂唱片
格式CD
片長50CD
片數50CD
級別普遍級


天堂鳥 - 古典與浪漫時期作品錄(50CD)

商品網址:



中國時報【報導邱冠銓 圖片提供歷史博物館】

人稱「台灣現代美術瞬間殞落晨星」的徐寶琳,一生成就宛如被黑暗遮蔽,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舉辦「滄海遺珠?徐寶琳遺作展」,讓其藝術創作在台灣藝壇留下足跡。

西元1932年,時值九一八事件隔年,被北藝大教授廖仁義稱做「台灣現代美術瞬間殞落晨星」的藝術大家徐寶琳,降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其一生的成就宛如被黑暗遮蔽的光芒,等代世人發掘。此次國立歷史博物館為讓民眾認識這位擁有精湛技藝卻鮮為人知的藝術英才,特別舉辦「滄海遺珠?徐寶琳遺作展」,希望能讓其藝術創作在台灣藝壇留下足跡。

徐寶琳的幼年顛沛流離,1946年因戰亂隨叔父遷至北平入匯文中學就讀,奠下了他對繪畫美術的愛好。1952年以第一志願錄取省立師範學院(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正式接受正統美術教育,1954年考取西班牙政府提供的公費留學獎學金,負笈前往馬德里,進入聖費爾南度美術學院就讀,自此積極投入藝術創作。

荒涼構圖 透露孤寂心

徐寶琳在油畫、炭筆畫、瓷版畫等皆有涉獵,特別在油畫創作上有其獨樹一幟的風格。細觀其作品,會發現風景、人物與靜物是他最常見的創作主題,且在構圖、筆法、用色等方面極富個人特色。舉例來說,自1932至1987年,徐寶琳的足跡遍布世界,除西班牙外,尚造訪了台灣、紐約、巴黎、泰國等國家,也因此風景畫成了他最常用的創作手法,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他用畫筆勾勒出對土地的情感,並精確的描繪出建築物的輪廓,讓畫面呈現規律的節奏卻不沉悶。其夫人袁繼生表示,除了繪畫,他一生也熱愛攝影,因此能自照片中讀出建築的紋理再將之用畫呈現出來,這正是其畫作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在南藝大研究生陳雯婷的研究曾指出,徐寶琳的風景畫又可分成三階段。第一為其在馬德里留學時的創作。此時期的作品多以馬德里街景為主,構圖採用遠觀視角,或許是為抒發其離鄉背井的孤寂,作品多以冷色系為主,畫面給人形影相吊的荒涼感及幼年時期流離失所的無力感。

第二為徐寶琳於巴黎與紐約寫生時期。此一時期的作品除了延續第一階段的風格外,更加採用去除人、車的手法將建築物凸顯出來,使得整個畫面添加了一股濃郁的歷史滄桑感。例如1961年的《風景(紐約教堂)》,我們可發現在人煙稀少的大街上,矗立著一座異常顯眼的建築物,徐寶琳運用柔和的筆觸與偏冷的色調,讓人感覺猶如觀賞泛黃老照片般,不由自主的去思考這座教堂在歷史的長流中經過的歲月。

第三階段為1968年返台後的作品。這個階段是徐寶琳風景創作的巔峰,作品數量也較於前兩期多出不少,主題更隨著他的心境逐漸產生變化。在這個年代,台灣正處經濟起飛之際,工業設施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設立,因此除幾幅國外的作品外,徐寶琳的創作主題就從台北街景慢慢演變為工廠。廖仁義推斷,應是受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影響,縱使畫面依然讓人感覺荒涼,但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他熱愛這片土地的心,從建築物間的呼吸到天空雲彩的流動,這正是他用自己的雙眼注視這塊寶島的證明,使人身歷其境。

除了風景畫,人物肖像畫及靜物畫同樣表現出他獨特的創作風格。徐寶琳的肖像畫多以古典繪畫的構圖,將自己的親人入畫,整體呈現出優雅的美感,他甚至會為妻女親手縫製衣物後再作畫,既流露親情,也表現出女性的溫柔婉約之美。自畫像則是以凜然的表現手法,使人感覺充滿野心又不失氣質。而靜物畫方面,他結合東西方生活文化,呈現其在西班牙留學時的鄉愁及對中國和台灣的記憶。

東西交融 藝術無極限

值得一提的是,若論徐寶琳藝術生涯中最特殊之處應是在前衛與抽象藝術風行的藝壇中,他仍然一貫堅持以寫生風景作為其繪畫題材及創作表現,徐氏更是第一位將西方的馬賽克藝術引入臺灣的畫家,除了在師大美術系教授馬賽克課程,並於1973年出版臺灣第一本關於馬賽克藝術的專著--《嵌畫》,自今仍然成為臺灣研究馬賽克藝術的重要參考。

徐寶琳,這位才能被隱沒的藝術前輩,在其正要發光發熱時,卻突然撒手人寰,令人留下無限的惋惜,若是假以時日,相信其創作理念必定會成為台灣現代美術的一大分水嶺,為後世建立一個現代美術的新世界。

87D308AFFE341252
arrow
arrow

    林美汝姨瓜勇砧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